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知心书斋 > 后现代心理学 >
后现代整合疗法及相关概念 时间:2021-03-28 15:37 浏览次数:

  1,后现代主义

  一词最早是在60年代中叶建筑学中使用的。后来,艺术、文学、社会学领域也经常使用这一概念。70年代,法国的某些哲学家从哲学发展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这一历史时期进行了界定。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对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也可以说是近10年来各种哲学思潮、艺术观点、建筑风格、社会心态的汇集。例如劳塔得从知识结构的变迁方面阐述了后现代知识结构的特征。弗克特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后现代时期知识的商品化与权力的联结形式。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对后现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特征和代表某种时代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潮,它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与反思,对科学与文明的审视,对线型二分化认识论的置疑,对人生价值的重新估价。无论是从艺术观、文化历史观还是从哲学思想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从产业型向消费型过渡时期,人们面对现实与理想、信念与行为的矛盾。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既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又是后现代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直接渊源于社会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的继续。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代表了心理学的研究从行为观察、认知研究、精神分析、自我肯定向美学、伦理学、社会学领域的渗透和延伸,超个人主义心理观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核心。不难看出,无论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还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都是一些界线不明、颇有争议的描述性概念。

  后现代一词首先在建筑学中使用,由艺术界的讨论而引起呢?艺术家对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的敏感也不是偶然的。在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人心目中,美学这一角落,即人们的审美经验,是拒绝商品化的。康德认为艺术的最大长处是不会归属于商品的领域。但这种神话在后现代主义完全破灭了。广告、形象文化、无意识以及美的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和资本的逻辑。文化与工业产品的结合,加速了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如果说19世纪文化被看成是高雅的音乐欣赏和绘画陶冶性情的特殊的精神天使,这只是因为它们当时还是采取了某种逃避现实的方法。到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震耳欲聋的音乐、重金属音乐、使人眼花缭乱的舞台照明,将传统的温情脉脉的艺术欣赏变成参与者疯狂的发泄,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也正在缩小。这种全方位的艺术商品化不仅使艺术成为商品,理论也成为商品。后现代主义彻底地商品化也导致人的适应,某种新型的“现代人”出现了。他们的最大特点是蔑视乌托邦的理想主义,更自觉地、下意识地从肉体到灵魂和商品结合在一起。他们之中,有些人已没有内在引导中的“自我奋斗”或“神圣的疯狂”,只是在奉行“耗尽”(Burnout)哲学的同时,变形地体验“非中心化”的精神幻游。在有些人眼里,时代已背离了总体的发展模式而趋向于多样化,对依靠科学技术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线型发展观表示怀疑;还有的人在缩短了时空距离的激烈竞争中感受到强大的社会压力,希望能在非理性的、神秘的领域里得到解脱和慰藉。因此,寄望于以人的精神现象与行为研究为对象的心理学,为摆脱上述种种矛盾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正是这种社会需要导致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兴起和传播。

  2,后现代心理学理论

  尚未形成明晰的、系统的理论观点,主要思想归纳以下几点:

  反对机械论和实证主义,提倡经验论和相对主义。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对大量微观的、控制条件下得到的实验资料感到厌烦。认为把客观性、重验性这些硬科学的实证原理,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来本身就是荒谬的。有些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甚至认为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的区分是一种简单的二分法。他们反对决定论,倡导相对论,主张采用自我参照的现实性来代替客观的现实性。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主流心理学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主张心理学研究不是旨在探讨客观现实的本身,而是寻求一种达到良好目的的客观性共建,这种共建本身便是一种相互作用和协调的过程。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还引用新物理学派的观点来否定因果律。它认为世界的秩序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因果律之上的。由于人们观察的方式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观察的结果,因此,提出有必要重新考虑因果决定论的普遍性、客观性和预测性。

  重视高级心理的研究,强调心理与伦理学、艺术、社会学交融。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人的低级心理过程已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些在动物身上也可以看到的反射、感觉等说明不了人与人之间本质性的差异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他们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思维、创造性、人际关系、共存意识等高级心理,心理学应尽快与伦理学、艺术学、社会学、教育学接轨,使心理学能成为用于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指导人的发展的活生生的科学,与人类日常生活的情景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反对归因论,简约论,提倡整体论和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一些比较心理学,尤其是动物实验的结果表示怀疑,认为这类简约性、拟畜性的研究结果只是保留一些局部的非固有的合理性,若用来推测人的心理则带有很大的冒险性。他们甚至认为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实证、归纳、推理来探讨心理的普遍规律是徒劳的。他们指责科学心理学割裂了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为了使心理学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提倡用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因此,有人便把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界定为“能充分地反映后现代社会历史文化和指导人们适应社会变迁的心理学”。例如,1984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世界心理学会上,大会执行主席原联邦德国心理学家克利克说:“近五十年来心理学基本上是按照伽里略的模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在到了重新反省的时代”。不难看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对主流心理学基本上是否定的、批评的。

  3,后现代心理学特点

  提倡远离中心化的超个人主义、多信息源的综合性分析,主张反权威、反传统的大众化、叙述化、零散化。这些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艺术观一脉相承。

  关注人的社会性:指后现代社会中被商品化的人性。在一个完全商品化和信息化社会生活的人,他们的时空观、价值观、历史的深度感将会产生哪些变化?例如,长期支配人们的过去、现在、将来三段时空观是否动摇?人们是否为了摆脱记忆的烦恼和历史的负荷而有意地忘却过去和淡漠未来?人们是否仅仅只是关注现在

  研究语言:强调语言发展本身是一种时代的标志,在人的社会发展、人际交往和思想沟通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切文化悠久的国家,原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语言,如贵族语言、平民语言、书面语言和口语等,但大工业的生产,尤其是彻底的商品化使语言向大众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不同语种的差异性在缩小,共融性在增加。尤其是计算机语言的出现,使当代语言更具有程序性、逻辑性、外壳特征,但缺乏思想性、深刻性,这是一种语言的贬值。正如福楼拜指出的:“我们自以为在思维,其实在不自觉地模仿和复制别人的思想”。那么,是否有必要和又将如何恢复语言的思想性、深刻性和内在的神圣性呢?这是语言心理学应解决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不仅强调语言的形式和认知过程,更强调语言的内容和深层次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性发展的影响。

  注重心理投射现象:尤其是建筑风格、艺术观念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投射及影响。以建筑艺术为例,古典的建筑渗透着透视艺术和情景深度,也是一种“中心化”、“轴心化”思想的表露,例如,世博会上的中国冠,伦敦的钟,巴黎的铁塔,或街中心的高塔、钟楼以及层次分明、曲径通幽的院落。现代化的建筑曾提倡标新立异的风格,而后现代化的建筑,如法国巴黎的外围新城、蓬皮杜艺术中心、大超级市场,追求的只是大众化和使用者的舒适。以绘画艺术为例,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不仅以他立体主义风格而称著于世,而且也深刻地反映了西班牙内战时期法西斯分子对格尔尼卡村居民的大屠杀,这一具有政治意义的作品便是为募捐支援西班牙人抗战而作的。但后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则缺乏这种深刻的、丰富的象征性。有人认为,商品物化的最后阶段是形象的破坏,是形式对内容的反叛,“买椟还珠”再也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种无意识的接纳。例如,各种同类产品多半是大同小异的,只能用广告的宣传来增加它的区分度。视听的强化和对广告小姐神色的偏爱是人们选择商品的主要依据。如果说,一本简素的小人书《我要读书》尚可把孩子感动得流泪,而五彩缤纷的电视剧却只是满足了儿童感官的新奇,并不一定有震撼童心的作用。

  超个人主义研究:70年代在西方风行一时的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浪潮的人本主义是主张自我实现的,强调人的潜能、人的尊严和生存价值,但这一理论只被一些努力的成功者所接受和欣赏。实际上,人总是生活在充满着矛盾和相互制约的社会,尤其是发展到资本主义晚期的后现代社会,要真正保持人的尊严,发挥自身的潜能又谈何容易。因此,有些意志薄弱的人便想通过“致幻剂”从“幻游旅行”中来体验这种自我陶醉,这便是吸毒者的主要心理特征。为了防止人们在幻境中去体验“高峰感受”,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公然主张“超个人主义”,即把自己淡化,回归到大众与平凡之中,或以宗教性的怡然来消除自我奋斗的“焦虑和恐惧”。因此,可以认为,“超个人主义”是对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

  4,后现代心理学应用

  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尽管以往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充满着对立和矛盾,但是它们都是现代主义的产物,即都是把心理或行为看作是一个独立于研究者的“实体”。这个“实体”客观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研究者去发现和认识。心理学的知识是以这个实体为基础的。后现代心理学反对这样一种观点,其基本主张是:??
       第一,反基础主义。在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论看来,由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语词而社会建构的结果,语词的意义又随着群体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即语词的意义依赖于社会过程,因而我们不可能达到对世界的客观理解。知识只不过是以语言形式表述的社会一致意见。” 因此,心理学的概念,诸如态度、情绪、记忆、思维、人格和个性等并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精神实在”作为基础,它们只不过是心理学话语的建构物,并文化地、历史地存在着,随时间、地域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反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对人的成长过程的影响,但是后现代主义并不认为文化对人的影响会“内化”为人的“本质特点”。心理学中的文化本质主义认为文化通过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成为人的内在本质。后现代心理学认为这三种形式的本质主义都假定了行为背后存在着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所谓的内在本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第三,反个体主义。在后现代心理学看来,个人的心灵、理性都是一种文化的、语言的建构物。同时,科学研究离不开文化的思考,个体心灵的研究只有放到社会的历史背景中,放到文化的话语中才是合理的。所以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不是个体的心灵、个体的认知结构、过程等,而是社会文化和话语怎样建构了心灵、意识和行为。脱离文化历史,把个体的心灵孤离出来的个体主义的方法论是不足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