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知心书斋 > 心理知识普及 >
接受心理咨询前的心理准备 时间:2021-03-28 15:34 浏览次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特别是对心理咨询这样一件比较特殊的事而言。那初次接受心理咨询得来访者再咨询前应该做哪些心理准备或叫端正哪些思想呢?有如下几点:
       一、心理咨询难以一蹴而就。有的来访者可能存在这样的幻想,那就是我遇到了一个问题,来找咨询师,然后通过一两次咨询就解决了。这种情况有没有,当然有,但是发生的概率极低(只可能会发生那些有大智慧的人身上),大部分人的问题都要经过数次数十次甚至数百次的咨询才会得到一个较为令人满意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有句话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数人的问题都是早年问题的一个延伸或重复,弗洛伊德说“六岁以后没有新鲜事”,中国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所以找到早年致病的那个原因岂是一日之功?另外人们遇到的好多现实困境或者情绪问题都是内心困境的外显,除了受意识影响,更多是受潜意识影响的,而要找到潜意识层面的影响因素也绝非一日之功可完成。
       二、心理咨询就是来访者交钱心理咨询师解决问题(包括情绪问题、现实问题甚至人格的改善)。这样想的人其实是把心理咨询和去医院看病等同起来,认为我出现了一个症状,心理咨询师可以和医生一样做个诊断,然后开些药、输输液严重些的做个手术,然后问题就解决了。这可能是大多数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其实心理咨询是不同于医疗模式的,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主体是来访者,而不是咨询师,咨询师更像是来访者的一面镜子或者一根拐杖,更主要是镜子,帮助来访者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心理学意义上的,在心理学层面上做何解释。而怎样改变或是否改变,决定权在来访者而不在咨询师,这在来访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都比较好的情况下如此。而对于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都比较差的来访者,那咨询师可能会暂时提供一个拐杖的功能,也即提供支持的作用,但拐杖还不是来访者的腿脚手眼甚至脑子,也就是咨询师不会帮来访者解决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再打个比方心理咨询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所以接受心理咨询不是来访者被动地把问题抛给咨询师就行了,而是需要来访者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改善的责任。
       三、关于心理咨询的效果问题。在解决了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即下定决心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问题负责的情况下,和咨询师共同工作一段时间(数日或数月甚至数年),心理咨询会有效果显现的。当然这里面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咨询过程中会有更痛苦的情况出现。为什么会这样,让我再打个比方。有时心理问题像一个伤口,所谓心理创伤,在治疗过程中有时会触碰到伤口甚至需要打开伤口,这时就会有比平时会更痛苦,如果能忍住伤痛,处理伤口,那这个创伤就有疗愈的可能;如果忍受不了那个疼痛,弃之而逃,那这个创伤很可能就得不到治愈。
       综之,接受心理咨询前如能做好上述三方面的思想准备:经过一段时间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问题负责,再做好承受痛苦的准备,那这样开始一段心理咨询,你定会有所收益的。